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诞生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最早以“大学”之名创办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北大是中国近代以来唯一以国家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学校,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
北大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聚集了许多学者专家,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创造了大批重大科学成果,影响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北大有未名湖和博雅塔,是许多人向往之处,湖和塔的天作之合是未名湖畔的神来之笔,永远富有哲理,永远耐人寻味。可以说,湖光塔影已经成为燕园风景中不朽的神话,湖和塔是有灵魂的,它们的灵魂是千千万万北大人的灵魂,也是北大的精魂。博雅塔吸纳了千千万万北大学子的智慧和灵气,它在北大的地位已经远远超出了塔本身,如果说未名湖是北大的眼睛,那么博雅塔就是炯炯的瞳仁了, “ 博雅 ” 二字,凝聚了北大精魂中最不朽的图腾。很多北大人在他们充满真情的文字中常常这样写道: “ 校有博雅,塔有精魂 ” 。这种精魂正是北大的 “ 博 ” 和北大的 “ 雅 ” 。
未名湖的波光迤逦,柳叶婀娜,野鸭、鸳鸯游弋湖上,这是梦中的景象。博雅塔屹立在侧,她是北大人心中的精神丰碑,夜里塔身亮起,光芒照亮整个校园,我将她称之为智慧之塔,希望之光。
北京大学法学院为了解决律师办理案件中,遇到刑民行交叉问题的法律适用及实务中办案的掌握,精心组织了“刑民行交叉法律问题高级研修班”,预计招生120人,但是此类问题对诸多办理刑事案件律师的困扰及全国各地律师学习热情的高涨,为了让更多专业刑辩律师能够获得学习机会,经校方研究本届研修班扩大招生,截止最后开班报名人数达到214人。山东众成清泰(德州)律师事务所刑事部主任梁彬、专职律师刘成喜抱着对中国最高学府,以及博雅塔和未名湖的向往,报名参加了本次高级研修班,并有幸被录取,获得此次珍贵的学习机会。
本次高级研修班课程设置了《刑民行交叉案件法律适用原理》、《内幕交易刑行关系研究》、《刑民交叉问题的司法认定》、《刑民交叉案件辩护代理攻守之道》、《庭审实质化“三项规程”理解与适用》、《刑事证据的最新发展》、《刑民交叉的争点与变点》、《判例检索对有效辩护的价值》、《刑民行交叉案件的辩护经验》、《刑行交叉的法律问题》、《刑民交叉中的法律适用问题》等课程,除了白天讲授上述课程之外,每天晚上还安排有“刑民交叉疑难问题破解”、“2017最成功的刑事辩护”、“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的沙龙活动,让来自全国各地刑辩律师,除了吸取了解刑民行交叉问题权威专家的观点,还使优秀的刑辩经验和观点得以充分的交流和碰撞。
本次研修班师资阵容体现专业和权威,陈兴良:北京大学法学院刑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委首批跨世纪优秀人才、“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陈瑞华:北京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十大中青年法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梁根林:北京大学法学院刑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德刑法学者联合会(CDSV)中方召集人。车浩:北京大学法学院刑法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万人计划” 青年拔尖人才。卢建平: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暨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前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副庭长。白建军:北京大学法学院刑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实证法务研究所主任、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戴长林:原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刑三庭庭长,一级高级法官。朱军: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庭长、审判员。徐宗新:浙江律师协会刑事业务委员会主任,全国律协刑委会委员、靖霖律师事务所主任。尚伦生:全国律协刑事业务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律师协会会长、甘肃东方人律师事务所专职刑辩律师。薛火根:全国律协刑事业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刑事业务委员会主任。这样顶级的师资,也只有在北大才能出现,正如陈瑞华教授在结业典礼上说的:北大的宗旨,就是让高端的人享受最高端的教育!
5月19日至23日,北京大学法学院举办刑民行交叉法律问题高级研修班,来自全国各地的214名刑事辩护律师参加了培训。这是法学院继首届公司单位犯罪案件刑事辩护研修班、第二届新型刑事辩护业务拓展研修班、第三届金融犯罪案件刑事辩护研修班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举办的第四届刑事辩护研修班。在5天的时间里,安排了11次集中授课,2场主题沙龙,多次研讨交流。无论是日程安排、课程设置、师资配备还是管理服务,学员们都给予了高度好评。
研修班的主要倡导者陈瑞华教授表示,刑事辩护是律师业务中最艰难、最体现奉献精神、斗争精神的业务。刑辩律师为当事人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尤其需要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不断精进。五天专业化、多元化的课程中,既有国内顶级刑事法学者、资深实务专家传授前沿理论与实践知识,也有知名律师代表奉献宝贵经验,学员们各取所需,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